5月16日,溧水白马镇曹家桥村村民吴带根成为当地首个有了营业执照的“农场主”。可他的农场,并不像电影里呈现的那样,篱笆圈的一块地里,养着几头牛,一群鸡鸭鹅,种着一排果树,几台现代化大型农业机械,在一眼望不到头的农田里高效作业。他的农场分为三块,散落在方圆5公里内,而他更像是一个农技指导员,和家人、乡亲一起,整日在地里忙活着。而说到这位农场主的理想,简单的只有一句话,用公司制管理,带领乡亲致富。
从潮人农技员到土专家
从南京城出发,向南80多公里,在一片青山绿水处,一个叫地利的家庭农场前两天悄悄挂牌了。这个以5位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、拥有800多亩流转土地经营权的农场,是当地第一家领到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的家庭农场。有点让人意外的是,这个家庭农场的经营范围并无别的,就是小麦和水稻,显得很单一。这其中的原因,就要从农场主吴带根说起。
今年51岁的吴带根看上去很瘦小,但身体很结实很有劲,16岁起开始下地插秧,从此就以种田为生,与庄稼打了半辈子交道了。不过,喜欢学习、钻研的吴带根,种地之余喜欢关注科技兴农方面的知识。“年轻时,我就喜欢去乡镇上的农机所、药剂站,了解新生代种子、科学施肥配方、先进的种植方法。”上世纪90年代,吴带根也自己开了一家农技服务站,与专业农学教授们有了联系,向村民推广新的农技产品,“卖过包衣种子、无残留灭虫药剂,还自己做测土配方。”
为了方便学习,已进入21世纪,吴带根花近万元买了一台电脑,连上网,与外界联系,关注科技兴农方面的动态。他还立志要做一个追随时代的潮人农民,打字、下载,QQ、微博玩得都很溜。而这还真给吴家根带来了惊喜。2009年的一次网上聊天,他认识了扬州农机站的一位农业老教授,这位老教授向他推荐了超高产低碳麦套稻技术,让他眼前一亮,并前往实地探访学习。
回来后的吴带根开始四下寻找合伙人,一起实施这套科学种田技术。2009年至2011年,在村里合作社的支持下,吴带根用三年的实践,向村民展示了麦套稻技术的成功,而他也成为了乡亲们眼中的土专家。
土专家当上农场主,要带领乡亲致富
2012年,又有更多的农户找到吴带根,要加入合作社采用麦套稻技术,这让吴带根心里既高兴又纠结。“答应人家了,就要对人家负责,可我一个人哪里能管到那么多土地。”这时,吴带根从网上得知,可以通过注册个人工商户家庭农场,用公司制管理来经营规划化、集约化、商品化的农田,形式农村现代化农业新型生产模式。5月10日,他便去溧水区工商局、白马真工商所分别进行咨询。“要以家庭劳动力为主,以农业种植或水产养殖为主要经营范围,拥有100亩以上土地经营权……”了解到他完全具备注册家庭农场个人工商营业执照的条件,他兴奋得跳起来,立即筹备材料,办手续。
5月16日,当他拿到溧水区首张《家庭农场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》时,他的老伴、女儿还没缓过神来,经他解释,是用公司制管理,来更好地服务村民,带领大家共同科学种地,共同致富,家人便都表示全力支持。
短短半个月,吴带根注册的地利家庭农场共筹集到邻村100多户村民的800多亩流转土地,他还像给公司聘请职员一样,请来5位村民,按月付工资,和他一起推广农技,管理农场,服务加入农场土地的农户。“我这个农场主,就是个技术员,大伙要是都能按照我们的统一步骤,肯定会有更多收获。”吴带根粗略地算了算,使用麦套稻技术,每亩可省120元机械收割费,选用包衣种子,又可省去一半的喷洒农药费,秸秆还田,肥料费又减少了,这样亩产收入至少可以增加200元。吴带根说,他也希望掌握更多的先进农技,将来在他的农场上再加入果树、乔木、家禽等其他项目,总之,他当农场主的梦想,就是带领更多乡亲致富。